歲晚悲歌: 香港基層長者的困窘
【香港高官特別版】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林鄭肥豬王 萬億倒落海 長者無飯開 人工島充飢

歲晚悲歌: 香港基層長者的困窘

自政府宣布今年2月1日起調高長者綜援申請年齡從60歲調高至65歲後,飽受市民抨擊,認為此舉涼薄,質問政府為何在萬億儲備下仍要向這群基層長者狠心抽刃。自前任特首梁振英於2017年1月提出改動後,立法會最少7次敦促政府擱置建議,民間團體及政黨亦多次作出抗議,但政府仍然無動於衷,直至近月面對群情激憤,林鄭月娥才終於1月18日提出「補鑊」方案,在綜援制度下新設「就業支援補助金」,為60至64歲健全申領綜援人士發放1060元津貼,款額相等於健全成人與長者綜援的差額,意圖平息民憤。

林鄭講大話:補錢不等於補鑊

林鄭於記者會上公布「補鑊」方案時,聲稱「就業支援補助金」的1060元津貼能填補受影響人士所失的綜援金額,但方案實際上真的能取替原有的長者綜援嗎?現時政府提供的綜援金共有三部分:(一)標準金額;(二)補助金及(三)特別津貼。林鄭月娥所謂的「補鑊」方案其實只補回(一)標準金額改動前後的差額,但60至64歲的長者將仍失去原有長者綜援中,有關房屋、家庭、醫療等多達二十項的補助金及特別津貼,例如社區生活補助金、老人緊急召援系統安裝費及租金按金津貼等,60-64歲的基層長者所獲得的生活費將大大減少;一般健全成人綜援的資產限額亦較長者綜援為低(分別是31,000元及47,500元),改動後資產審查門檻再為收緊;而健全成人綜援包含「自力更新計劃」強迫長者搵工,令議價能力較低的長者更容易於勞動市場被剝削,可見林鄭所言非實,新方案仍是剝削老人!

高官不知民間疾苦:長者就業的困難

在回應民憤之初,特首林鄭月娥曾以自己作例,稱年過60歲仍「每日工作十多小時」;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更稱「勞動不等於勞損」,明顯對基層長者就業的困難毫無認識,不知民間疾苦。如果香港每位長者能如高薪厚職的高官們般,每月長時間坐於辦公室內處理文書工作,此番言論想必合理,但基層長者礙於自身學歷不高和技能不多,結果只能應徵體力勞動或重複性動作較多的低技術性工種。更甚,不少基層工人步入半百便開始被勞動市場排斥,不是被迫提早退休,就是只能從事零散工作。僱主往往因擔心長者會較易受傷,從而增加的勞工保險費用,或擔心處理工傷賠償所花的人力物力及患有長期病患而需頻頻請假而不願意聘用他們,最終基層長者可以選擇的工種非常有限,往往只能選擇清潔工、保安員等長工時、低工資、低技術的工種。 即使政府指現時已有相關配套協助長者就業,例如勞工處去年9月所推出的「中高齡就業計劃」,以「培訓津貼」形式補貼僱主聘請40歲或以上中高齡失業求職人士擔任全職或兼職,但計劃中的職位空缺仍是廚房雜工、清潔、洗碗、倉務員等體力勞動及非技術的工種為主。而根據計劃前身「中年就業計劃」的統計,2016年成功就業的2,978宗個案中,只有229宗為60歲或以上,顯示勞動市場大多拒絕聘用長者,政府所謂的長者就業配套成效亦令人質疑。

人口老化:不應以懲罰性方式鼓勵就業

根據《香港人口推算2017-2066》報告估計,香港8年後65歲以上的人口將達至23%,即幾乎每4個香港人就有1名為長者。面對人口老化引伸的勞動力不足問題,近年香港政府著力推動延遲退休年齡等措施,是次改動亦是如林鄭所言「反映人口結構現實」,配合政府勞工退休政策的大方向而成,但綜援是作為社會安全網保障社會基層而非只是勞工政策,收緊長者綜援年齡無疑等同剝奪長者基本生活的社會權利。每人有權選擇其退休生活,可因家庭、健康等因素決定是否繼續工作,但政府絕不應以削減福利的懲罰性形式逼使長者重投勞動市場,尤其在香港現時每年最低工資永追不上通脹、工時全球最高等缺乏勞工保障的現況下,強迫長者重投勞動市場只會令他們成為一批廉價勞動力遭受剝削。如若林鄭真的為基層長者福祉著想,何不全面撤回改動?是行政問題還

RELATED POSTS